稳定币概述
稳定币(Stablecoin)是一类锚定现实资产(如美元、欧元)的加密资产,其设计目的是在去中心化体系中提供价格稳定的交换媒介。相较于比特币、以太币等价格波动大、投机或投资属性较重的币种,稳定币更适合承担支付、结算、储值等场景。主流稳定币如 USDT、USDC,常用于 DeFi 抵押借贷、链上支付、交易所交易对结算等领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14年,Tether(USDT)是第一个广泛使用的稳定币,截止目前也是交易量最大的,尽管存在中心化和储备透明度争议。
USDT市场流通量占了稳定币的一半,整个市场在千亿美元量级。
虽然叫做“币”,但稳定币在技术实现上本质更像“链上的账户余额”,其核心是 ERC-20 合约记录的数字,而非实物或加密资产本身。它的“价值稳定”依赖于链下的美元托管或超额抵押机制,而非链上本身。
与稳定币概念类似,还有RWA(Real World Assets)一词在 2020 年后逐步流行起来,特别是在 DeFi 与传统金融融合的背景下。意指现实世界资产(如债券、房地产、商品、应收账款、版权、股票等)的链上表示。这类资产通过代币化被映射到区块链上,使其可以像加密货币一样转账、交易、用于抵押等。
概念 | 提出时间 | 目标 | 举例 |
---|---|---|---|
稳定币 | ~2014 年 | 保持加密货币价格稳定 | USDT、DAI |
RWA | ~2020 年 | 让现实世界资产上链并参与 DeFi | Tokenized T-Bills、房产代币 |
https://ethereum.org/zh/stablecoins/
以太坊网络
角色与限度
以太坊是一个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平台,不仅可用于发行代币(如稳定币),还支持去中心化应用(DApp)的部署与运行。与比特币作为“单一用途账本”(专注于转账与存储价值)不同,以太坊支持任意逻辑执行,是当前最主流的区块链应用平台,也是稳定币智能合约的首选基础设施之一。
以太坊本身并不监管其上部署的资产项目,它仅提供开放的账本、交易执行环境与共识机制。任何开发者都可以在以太坊上部署合约,只要遵循以太坊虚拟机(EVM)的标准接口。而这些合约的法律合规性、资金保障能力与信誉问题,则完全取决于合约发行方及其所接受的监管框架。
https://ethereum.org/zh/
https://ethereum.org/zh/developers/docs/intro-to-ethereum/
Ethereum.org - What is Ethereum?
Ethereum.org - Introduction to Smart Contracts
Ethereum.org - EVM: The Ethereum Virtual Machine
ERC-20 与链上资产的逻辑
ERC-20 是最主流的以太坊代币标准,要求代币合约实现如 totalSupply
、balanceOf
、transfer
、approve
等函数,使钱包和交易所可通用识别和交互。USDT、USDC、DAI 等都符合 ERC-20 标准。
除 ERC-20 外还有 ERC-721(NFT)、ERC-1155(混合资产)等标准,它们的存在说明:以太坊本身不强制统一代币属性,只要社区达成共识即可形成事实标准。
稳定币想要保持稳定价值,还需额外组件,包括链下的美元账户、托管审计系统、铸造/销毁机制、监管许可,这些超出了 ERC-20 合约自身能力。
所有稳定币本质上都是自定义的 ERC-20 合约,并无统一的“稳定币标准”。
合规稳定币会扩展出 铸造 / 销毁 / 管理权限 / 冻结机制,这是它们与普通 ERC-20 代币最大的区别。
USDT tether https://tether.to/en/
USDC circle https://www.circle.com/usdc
以太坊网络的“记账者”:验证机制详解
以太坊交易需要验证和共识。节点负责同步数据、广播交易;验证者负责出块、签名和执行共识。
PoW 时代,矿工通过算力竞争出块;自 2022 年The Merge后转向 PoS 后,ETH 质押者通过随机抽签成为区块提议者,之后由其他验证者签名确认该区块是否有效。
有趣的是,截止目前只有bitcoin还停留在PoW,并且依赖的是专门的ASIC矿机,英伟达在挖矿风口上的飞行已经基本宣告终结了。
以太坊 PoS 共识虽然还是trust了验证者的诚信但仍符合“Zero-Trust”的核心精神:即使我们不信任任何一个节点,整个系统依旧可以安全运行。经济激励与惩罚机制共同维护系统安全。验证者的随机抽取将攻击者的批量选中概率降为0。且攻击成本高,作恶会被“惩罚性削减”质押金,无利可图。没有机构会冒着自己的巨量ETH财产被扣押的风险就为了执行成功一次区块的攻击。
出块者是随机选择的,减少了作恶者“连续控制区块”的可能。虽然 PoS 共识在并发性、最终性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但以太坊网络的验证机制已足够支撑当前稳定币和支付应用的安全性与高可用性。
以太坊的吞吐量与 Layer 2 扩容机制
以太坊主链(Layer 1)平均每 12 秒出一个区块,理论上每秒可处理约 119 笔交易 。然而,由于大多数交易涉及复杂的智能合约操作,实际的平均 TPS 通常在 15 至 25 之间 。
为提升并发性能,以太坊生态发展出多种 Layer 2 扩容方案,包括 Optimism、Arbitrum、zkSync 等。这些方案在链下执行交易,打包后提交至主链,称为 Rollup。
Rollup 通过批量压缩数据、状态提交和欺诈证明等机制,大幅提升并发能力,理论上可达到数千 TPS。
例如,Arbitrum 和 Optimism 使用 Optimistic Rollup 技术,分别实现了高达 4,000 TPS 的吞吐量 。zkSync 则采用 zk-Rollup 技术,利用零知识证明在保持安全性的同时提高交易速度和隐私性 。
Layer 2 的存在成为目前以太坊扩容的核心战略,被官方路线图正式采纳并推动。
稳定币与“链上账本”:透明的银行账户
以太坊主链记录着每个 ERC-20 合约的代币余额分布,这些数据由链上全节点共同维护并对外可查。例如 USDT 的转账、铸造、销毁行为,都可通过 etherscan 或 blockchair 等浏览器追溯。
mint(铸造)、burn(销毁)、transfer(转账)等都是调用智能合约函数,执行成功即记入链上,透明可查。
但公开透明的链上账本也带来了隐私挑战。稳定币发行者与用户都可能被追踪其资金流转路径,未来是否能在保持合规的同时兼顾隐私,是稳定币发展的另一挑战方向。
https://etherscan.io/address/0x6c3ea9036406852006290770bedfcaba0e23a0e8
跨链转账的挑战与解法
不同链彼此独立,无法直接通信。跨链的本质是:将资产“锁定”在源链,通过可信机制通知目标链“铸造”相同数量的资产,或反之销毁解锁。即“Lock & Mint / Burn & Unlock”。
Wormhole、Allbridge、Multichain 等桥协议通过中继器、中间验证网络或多签名合约完成跨链指令验证与执行。但这些桥合约由于逻辑复杂、代码漏洞频发,成为黑客攻击高发地带。历史上 Wormhole 曾被盗超 3 亿美元、Multichain 出现管理私钥丢失问题。桥的核心风险是“伪造锁定证明”,一旦验证机制失效,目标链就会凭空铸造大量假资产。
因此,更安全的方式是通过中心化交易所(如 Binance、Coinbase)中转。用户从一条链提币,在另一条链充值,本质是交易所账户之间的资产调拨,风险由平台承担,但缺乏去中心化精神。
稳定币的监管与信任问题
稳定币最重要的信任来源,是链下托管资产的安全与透明度。Tether(USDT)尽管使用广泛,但因审计不透明、缺乏监管许可长期被诟病。而 USDC(由 Circle 发行)和 Paxos 旗下稳定币则都获得了美国 NYDFS 等监管批准,并提供月度审计。
NYDFS 是纽约州金融服务局,对持牌公司如 Paxos 要求客户资金隔离、法币托管透明、操作审计完整。Paxos 作为受监管信托公司,成为 PayPal、Binance 等稳定币项目的合规发行方。从品牌和成本角度出发,不少支付公司希望绕开第三方品牌风险,于是开始推出自有品牌币,在增强控制权的同时也增加了监管责任。
稳定币真正改变了什么?
稳定币不仅让链上支付成为可能,更打开了链下资产与链上世界的桥梁。它们不是彻底去中心化的产物,却可能是最先走向主流金融、影响跨境支付的加密产品。
对于开发者,它们提供了可靠的交易媒介;对企业,它们可能是最快的跨国结算工具;对消费者,它们或许是未来数字钱包中的“新美元”。以太坊提供了稳定币的土壤,而稳定币正在成为 Web3 迈向现实世界的重要基石。
题外话:我严重怀疑搜狗输入法会把我输入的内容关键词卖给微信等服务商,我一搜稳定币准备写两篇稳定币的文章视频号就开始各种推相关消息。我知道最近特朗普一顿操作让稳定币冷饭热炒起来,香港也开始推行相关条例和货币产品,但是这也太刻意了一点隐私没有。
评论区